(四)合作与交流,突破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,笔者发现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,有些学生资料搜索得较好,有些则不够完整。笔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,加强交流与合作,通过BBS讨论平台,引导学生讨论交流。如:“搜寻这位名人的事迹资料时你采取了哪些途径?”“这位名人有什么事迹?”“在你搜集资料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,或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?”学生各自展示资料,大家在平台上各抒己见。以往课堂讨论中只是几个“优秀生表演专场”的现象在网络课堂上全面改观,每一位学生都能珍惜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机会。这个时候,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概括总结,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。 (五)延伸拓展,感情升华 通过网上的学习、交流与讨论,同学们对中华名人以及他们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。此时,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,认真进行总结,并布置作业进行延伸拓展:1.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电子版PPT的形式放在学校网站上供大家交流;2.教师在讲清楚要求的基础上,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介绍这位名人的文章,放在班里的名人网站上,大家共同浏览,并评选星级;3.结合清明节,组织学生进行“网上拜祭先烈”的活动。通过以上措施,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,精神受到洗涤,感情得到升华。 二、语文课堂网上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验表明,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充分利用网络资源,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、形成合作学习习惯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 (一)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在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中,教学单位已不再是班级,可能是小组,也可能是个人,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大大减弱。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得到了充分肯定,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真正成为一种可能。在网络环境下,学生可以从网络课件中获取更加丰富、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甚至于学习方法,完全可以摆脱或基本摆脱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依赖,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取得全员参与学习的效果,给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。 (二)动手、动脑的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准备好,保存在某一特定的邮箱或做成内部网站,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;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,如网址、搜索引擎、相关人物等,由学生自己在因特网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。教师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提取、重整、加工、分析和再应用,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以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。如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写一篇《我是绿色小卫士》的作文时,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,选择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,然后将文本、图像等进行重新加工,写出一篇精美、感人的作文。 (三)合作意识得以形成 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,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。学生可以借助Email、BBS等网络通讯工具,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,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、协商、讨论活动,培养独立思考、求异思维、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。小学语文网络课堂中应用讨论式、演示汇报式和模拟式的合作教学的方法,可为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提供一个直面交流的空间。 (四)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在网络环境下,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,手、口、眼、脑都充分调动起来。他们可以在网络提供的宏大的信息空间里自由驰骋,智慧的火花、创新的灵感就会喷涌而出。在网络教学中,为了让学生尽情享受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,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平台供学生展示自我、交流成果。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的语言教学艺术,又是一门人文教育艺术,既要让学生正确认识、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,又要让学生完成人文的熏陶、情趣的培养,形成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而这些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网络技术所能够完成的。所以我们在语文网络化教学过程中,不能将课文的课件制作成纯粹的影像和声音的结合体,不能出现淡化和排斥语言文字的倾向,不能用网络代替教师,不能过高估计、无限夸大网络的作用,而应该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找到一条最有效的操作程序,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。 参考文献: [1]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[S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. [2]黄秉刚.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[M]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2. |